农业发展动态(2021年8月)

作者:种管中心时间:2022-01-20 03:44:53点击:708



  • 1、我国年度进口粮食超1亿吨成常态

    根据海关部门的数据显示,20217月,我国进口粮食总量为1482万吨,交易金额为447.3亿元,与2020年同期相比,进口总量和交易额分别同比增长10.9%35.9%202117月份,我国进口的9918万吨粮食,交易金额达到2787.64亿元,进口数量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37.2%51.3%。今年进口的粮食总量还差82万吨,就达到了一亿吨,而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.69亿吨,相当于今年七个月的时间,进口粮食的总量接近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5%

    按照目前的情况看,今年粮食进口总量还会继续创新高,大概率突破1.5亿吨,今年粮食进口的类别中,大豆的进口量依然是主角,前七个月进口大豆总量达到5763万吨。紧接着,进口量较多的为玉米,今年7个月的时间,进口了1816万吨玉米,进口量同比增长297.5%,大麦、高粱、小麦的进口量分别为642万吨、590万吨和625万吨,同比分别增长124.8%157%45.9%

    粮食进口量稳步增长的因素:

    1、粮食价格内外倒挂。进口粮食之所以在国内很受欢迎,特别是一些加工型企业,更是希望多进口粮食,这主要是认为进口粮食价格更有优势。就拿大豆价格来说,国内大豆的平均收购价突破2.75元每斤,2021年前七个月进口大豆的平均价格为1.71元每斤,进口大豆的价格比国产大豆价格每斤便宜了1.04元,202017月,进口玉米的平均价格为0.87元每斤,而国产玉米的市场收购价为1.35元每斤,内外价格差达到了0.48元每斤,正是这种价格倒挂,才使得很多企业,贸易商想方设法地进口粮食。

    2、国内粮食结构性供应不足。在粮食种植上,小麦、水稻等品种,国内的粮食产量可以实现完全国自给自足,但对于部分粮食品种,国内的种植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,最明显的就是大豆,2020年我国大豆的总产量只有1960万吨,而市场需求量突破了1.2亿吨,这么大的市场缺口,只能依靠进口大豆来弥补。另外,像高粱、大麦等粮食品种,国内大面积种植较少,市场需求又客观存在,这也是高粱、大麦进口量明显增长的主要因素,小麦、大米等粮食品种,同样有一定的进口量,这里面主要是体现在品质上,比如泰国香米,就受到不少国内消费者的青睐。

    3、外交需要进口粮源。除了市场驱动外,有时进口粮食也是外交需要,比如之前中国高铁走向国际市场,出现了一些资源互换的现象,我们获得一些高铁建设项目,但愿需要从中进口一定的粮食。当前,国际形势日趋复杂,有时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贸易,而农产品消费市场是我国的优势,通过进口适量的农产品,增加外交谈判的筹码,就拿之前进口美豆来说,那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,还有些国家与我国来往密切,经贸合作中必然少不了农产品贸易,粮食,水果等进口量都可能增长明显,政治因素也会使得粮食进口总量超预期。


     ——以上内容摘自南方小麦网


    2IGC下调2021/22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测

    外媒826日消息:总部设在罗马的国际谷物理事会(IGC)周四发布月报,下调了2021/22年全球谷物产量预测,主要因为小麦产量下调。

    本月IGC预计2021/22年度全球谷物产量为22.83亿吨,比7月份预测值调低了1200万吨,但是比2020/21年度仍然提高了3个百分点。2021/22年度全球玉米产量预测值维持不变,仍为12.02亿吨。

    IGC2021/22年度世界小麦产量预测值下调至7.82亿吨,较7月份预测值调低了600万吨。因为北美以及俄罗斯小麦产量前景变差。

    俄罗斯小麦产量预计为7500吨,较上月预测值调低600万吨,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干燥导致作物减产。IGC的预测值高于美国农业部本月预测的7250万吨。

    北美天气干旱也导致小麦产量下调。IGC将加拿大小麦产量预测值从上月预测的2850万吨调低到2450万吨,美国产量从4750万吨调低至4620万吨。

    不过乌克兰和澳大利亚小麦产量高于早先预期,有助于部分抵消前几个国家的产量损失。乌克兰小麦产量预测值从2950万吨上调至3200万吨,澳大利亚产量从2890万吨上调至3010万吨。


     ——以上内容摘自中国粮油信息网


    3、国际麦价近乎“疯狂” 国内市场“波澜不惊”

    受全球小麦主产国遭遇极端干旱天气的影响,近期多家市场机构调低全球小麦产量预估,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出现大幅飙升。8月中旬,美国小麦期货价格突破780美分/蒲式耳,创20132月以来新高;巴黎小麦期货价格一周内上涨近10%,达到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。

    美国农业部8月供需报告预计,俄罗斯小麦产量将较上年度减少1285万吨,减幅达15.1%,出口将减少350万吨,降幅为9.1%;美国春小麦收成同比下降41%,创33年来最低产量,美麦出口也将小幅下降;加拿大小麦产量同比将减少1118万吨,减幅为31.8%,出口将减少1000万吨,减幅为36.4%

    极端干旱对多国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影响,给天气炒作提供了重要素材,进而推高国际小麦价格。国际谷物理事会(IGC)的数据显示,今年小麦出口价格上涨了46%;联合国粮农组织也表示,全球食品价格已经涨至10年来最高点。

    国内麦市购销相对平稳

    经过8月以来一轮上涨行情后,近日主产区小麦市场价格高位横盘调整。不同地区小麦价格有涨有跌,之前麦价相对低位的地区进行补涨,局部高价位区冲高回落,上下调整幅度较前期明显缩小。

    当前,河北邢台面粉加工企业容重780g/L以上、水分12%的新产普麦收购价为1.2851.295/斤,山东德州1.281.298/斤,河南周口1.2751.293/斤,江苏徐州1.271.29/斤,安徽亳州1.2751.285/斤,主产区小麦价格整体高位趋稳,局部波动幅度基本控制在0.005/斤之内。

    据市场反映,随着疫情形势好转,制粉企业补库节奏放缓,进厂价格较高的企业向下修正小麦报价,但各级储备粮轮换、增储采购影响售粮心态。由于储备小麦要求高,收购价格也较高,对当前小麦市场有较强支撑。目前,中储粮邢台直属库小麦收购价1.295/斤,中储粮安阳直属库三等以上为1.31/斤。

    国际麦价对国内影响有限

    我国小麦市场整体供需相对宽松,价格主要受制于市场基本面的约束。今年国内小麦丰收,最低收购价收购没有启动,小麦政策性收购规模十分有限,大多数粮源将会留在流通市场,市场供给压力明显后置,加之国家保供稳价措施的实施,麦价并不具备明显上行的供需基础和政策支持。

    市场人士认为,我国农产品市场相对独立,价格与国际农产品关联度并不高。虽然小麦进口数量有所增加,但我国小麦市场整体基数大,进口小麦所占比例较小,国际小麦价格的上涨会对国内市场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,但实质性的影响仍然有限。

     ——以上内容摘自南方小麦网


    4、国内米价稳中有跌 国际米价大幅下跌

    ()国内稻谷价格稳中有跌

    南方新季早籼稻陆续收获上市,新稻质量高于上年,市场收购积极,但上市量相对较小,市场流通仍以陈稻为主。陈稻市场存量较大,最低收购价稻谷成交率持续走低,稻谷市场整体行情稳中走弱,早籼稻、粳稻价格小幅下跌,晚籼稻价格持平。7月份,早籼稻收购均价每斤1.29元,环比跌1.5%,同比涨11.2%;晚籼稻1.40元,环比持平,同比涨10.2%;粳稻1.36元,环比跌2.2%,同比跌3.5%

    ()国内大米价格籼稳粳跌

    进入暑伏天气,大米口粮消费处于淡季,加工企业开机率保持低位,国内大米市场呈弱势行情,粳米价格小幅下跌,籼米由于上年入库成本较高,支撑价格保持稳定。7月份,早籼米批发均价每斤1.93元,环比持平,同比涨4.9%;晚籼米2.12元,环比持平,同比涨3.9%;粳米2.03元,环比跌1.9%,同比跌9.0%

    ()国际大米价格大幅下跌。

    大米出口是泰国重要的外汇来源,今年以来泰国稻谷产量增加,大米供应充足,加之泰铢兑美元汇率走低、国际买家采购积极性不高、全球需求疲软等因素,进一步压低了大米出口价格,目前泰国大米出口价格已处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最低水平。7月份,国际大米价格(曼谷离岸价,25%含碎率,下同)每吨407美元,环比跌11.9%,同比跌12.8%

    ()国际大米到岸税后价低于国内,价差持续扩大。

    国际大米价格跌幅较大,与国内价差扩大至近3年较高水平。7月份,配额内1%关税下泰国大米到岸税后价每斤1.62元,比国内晚籼米批发价每斤低0.50元,价差比上月扩大0.19元;离岸价折人民币每斤1.32元,比国内低0.80元。

    ()上半年,我国大米进口量大幅增加。

    今年以来国际大米价格持续下跌,国内外价差不断扩大,上半年我国大米进口量较上年同期大增。6月份因广州疫情防控措施升级,大米进口增速有所放缓。

    据海关统计, 1-6月累计进口大米255.40万吨,同比增1.1倍;出口大米131.72万吨,同比减3.2%。进口大米主要来自巴基斯坦(占进口总量的23.1%)、越南(21.8%)、缅甸(20.8%)、印度(18.2%)、泰国(7.5%)。出口目的地主要是韩国(占出口总量的10.5%)、塞拉利昂(9.5%)、巴布亚新几内亚占7.0%)、埃及(6.8%)、土耳其(6.5%)

    ()全球大米产需基本平衡。

    7月份,据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预测,2021/22年度全球大米产量5.20亿吨,比上年度增1.0%;消费量5.21亿吨,比上年度增1.5%;期末库存1.85亿吨,比上年度增0.5%;库存消费比35.5%,比上年度下降0.4个百分点;贸易量4800万吨,比上年度减0.4%

    ()预计国内稻米价格稳中趋弱,国际大米价格低位运行。

    国内市场:随着南方新季早籼稻大量上市,中籼稻即将成熟,陈稻去库存节奏加快,市场供应宽松,而短期终端需求增长乏力,预计国内稻米价格走势稳中趋弱。

    国际市场:泰国、印度、越南、巴基斯坦等主要大米出口国增产可能性大,国际市场供给充足,而全球需求疲软,预计国际大米价格保持低位运行。

     ——以上内容摘自中华粮网


    5、新增5个!2021年超级稻确认品种发布

    近日,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了2021年超级稻品种确认工作。根据《超级稻品种确认办法》,经各地推荐和专家评审,农业农村部确认盐粳15号、南粳3908、南粳5718Y两优305、荃优2125个品种为2021年超级稻品种。

    同时,因推广面积未达要求,莲稻1号、长白25N两优2号等3个品种不再冠名超级稻。截至目前,经农业农村部确认、可冠名超级稻的水稻品种共135个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 —以上内容摘自农民日报


    6、重庆大足2米高“巨人稻”试种成功

    记者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获悉,今年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试种的15亩巨型稻获得成功,预计亩产达800公斤以上。

    在试验田内,阵阵秋风夹杂着水稻的清香扑面而来,一簇簇绿油油、挺拔的秧苗茁壮成长。放眼望去,犹如高粱一般的稻株粗壮挺拔,长粒多,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达2米。

   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副主任陈杨朴说,巨型稻的高度一般是常规稻的两倍,有的巨型稻高度已经超过2.2米,是水稻中的“巨人”。今年该品种第一年在大足试种,目前试种较为成功。

    陈杨朴介绍,巨型稻株型高大、集散适中、叶挺色深、光合效率高,平均有效分蘖达40个,单穗最高实粒数达500粒左右,不仅抗病、抗倒伏能力强,而且耐淹涝、耐盐碱,还能为植株带来充分的营养,为水产、哺乳类动物遮阴避凉,提供栖息场所,实现“禾下乘凉梦”。

    该中心计划明年继续扩大巨型稻种植面积,并启动在巨型稻稻田里发展“稻鱼共生”的试验项目,助力农民增产增收。

   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今年7月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揭牌。该中心集聚多学科专家团队,致力于航天育种、杂交水稻组合选育、新品种试验示范和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等方面的研究,计划5年内选育8个左右优质品种,在重庆及周边适宜地区推广。


     —以上内容摘自新华社